介绍
东平湖,古时称蓼儿洼、大野泽、巨野泽、梁山泊、安山湖,到清朝咸丰年间才定名称为东平湖,位于山东省东平县。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水域,198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推出的水浒旅游线路中的重要景区。总面积626平方公里,常年水面20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蓄水总量3亿立方米。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是黄河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京杭运河复航重要枢纽,为“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变迁
东平湖亦发育在黄河扇形平原与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的接合地带。它是古代大野泽-梁山泊演变后的残迹。春秋至宋初,今新、老湖区均有城邑,或为郡治,或为县城,济水由南而北流经其中。由于黄河决溢屡注大野泽,使大野泽上游逐渐淤积,泽面从南向北推移。到五代后期,形成了环绕梁山的巨浸梁山泊,今新湖一带亦成为浩淼的湖区。北宋末到金代,黄河时而决注梁山泊,梁山泊随着黄河水补给大小而变化无常,黄河泥沙也时断时续地堆积在泊内。至元末,梁山泊已不复存在,在昔日广袤的湖区里,残留着几个小湖泊,其中位于今东平湖区的是安山湖。安山湖在今新湖区安民山下,明初贯安山湖开会通河,并在运河南蓄水作为运河水柜,周长八十三里有奇。明中叶后,安山湖减小,失去水柜作用,湖区大部开垦为农田,安山湖仅具其形。
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初期,黄河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都淤积在张秋以上的泛滥冲积扇上,下泄入海的水较清,张秋以下河道处于冲深展宽阶段,大汶河、宋金河及大运河等河水,能够顺利地下注黄河。随着张秋以上黄河泛区开始修建南北大堤,黄河含沙量提高,黄河河道由冲刷转而淤积,河道不断淤高,致使大汶河、宋金河及大运河等河水下泄受阻,各河河水停蓄在洼地之中,淹没了村庄、田畴,形成了新的积水区,即现在常年蓄水的东平湖老湖区。由于大部分属东平县所辖,故在民国年间便有东平湖之称,但当地居民一般称大运河以南老安山湖为南湖,以北新形成的湖区为北湖。建国前,黄河洪水经常漫滩入湖,因此常年不涸。1938年,南京国民政府在郑州花园口扒决黄河南堤,河水南注入淮,东平湖因失去黄河水源而干涸。直至1947年花园口复堵,黄河回归故道入海,东平湖重又蓄水。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