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乐陵美食

奎台小米窝头

奎台有着一种风味民间小吃“小米窝头”,该地的小米窝头色泽鲜黄、口味香甜,小有名气。

标签:
广告也精彩
广告也精彩

简介
奎台有着一种风味民间小吃“小米窝头”,该地的小米窝头色泽鲜黄、口味香甜,小有名气。用小米面、黄豆面或其他杂粮面做的食物,略作圆锥形,底部有窝儿,便叫窝头。窝头的起源无从考证,但至少在明朝已经有这个名称,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传说
相传清末八国联军打到北京的那天,慈禧和光绪皇帝传旨召开御前紧急会议,王公大臣躲的躲,逃的逃,到会的只有王文韶、刚毅、赵舒翘三个人。第二天大清早,慈禧和光绪匆匆忙忙换上老百姓的衣裳,带着三位大臣慌慌张张地乘上几辆马车,偷偷出了德胜门,沿着京北大道,奔清河、沙河向西逃跑。 这时正值七月酷暑天气,闷热得使人透不过气来。日头落了的时候,来到一座叫千字坡(今奎台村)的村子。走了一天,大家都饿得够戗。慈禧传下话来,让找个住处,弄点吃的。车进村,在一家庄户门前停下。大臣赵舒翘急忙下车,走到篱笆前扣了几下门,不一会儿,里面走出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儿,把门打开,上前问道:“你们是做什么的?”赵尚书回答说:“我们是过路的。天黑了,想在你处借宿一夜,找点吃的。”老头答应了,请他们进来。 慈禧和光绪下了车,见这家的房子是用荆条和木棒编扎的,五间茅屋,非常简朴,土地砖炕,倒也很清静。慈禧靠着窗台坐下,光绪在土炕的下首坐下。不一会儿,老头用铜盆打了一盆洗脸水放在炕沿上,慈禧和光绪洗了洗脸。老头又端上一个用麦秸编织的小笸箩,里面装满了热乎乎的玉米面饽饽。慈禧和光绪几个人,肚子早就饿得咕噜咕噜响了,把饽饽拿起来一咬,觉得又香又甜,很好吃,不一会就把一笸箩窝头全吃光了。慈禧和光绪在宫中,每顿饭都是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一百多道菜,也不觉得好吃,却觉得这窝头香甜可口。真是:“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 一年后慈禧回到颐和园想起了逃难时经过千字坡村吃玉米面饽饽的情景,就下了一道圣旨,派宫内侍卫招这位老者进御膳房,为大臣制作饽饽,后来在制作中因玉米面为粗粮不被宫廷人喜欢,就把主料改为小米面。因它用料是小米,底部又有洞所以起名“小米窝头”,它也逐渐成为宫内的平日主食。从此小米窝头得到了慈禧的大大赞赏,在老者制作过程中被御膳楼一蔡姓打杂小老乡学得,偷偷带出宫廷回乡在民间流传,他制作的小米窝头色泽鲜亮、松软爽口,他逝世后,此村村民家家制作小米窝头糊口,一直发扬。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广告也精彩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