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巨野糟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选鲫鱼,这种鱼骨刺多,煎蒸无味,做汤尚可,做糟鱼最是鲜香。新鲜的鱼洗净透,顺序摆放在大铁锅中,加料酒、大小茴香、醋、盐、糖、葱姜,加水浸过鱼,大火一小时煮,中火一小时炖,微火三小时咕嘟,直到骨酥肉烂出锅,刺软了,骨肉同食,如罐头,老人可吃,娃娃也能吃,味道又鲜美,深受人们喜爱。巨野糟鱼是直接糟,不炸,这是风味。闲时,来一份糟鱼,小酌一杯,甚是惬意!
历史故事
据有关记载和传说,糟鱼的创制,一说始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至今已历三百余年。州城历史上以制作糟鱼著称的有聂、谢、赵、王诸家,以聂家糟鱼最负盛名;另一说源自宋朝宫廷御菜,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市)由于宫廷制度建立比较匆忙,有一批御厨就留在了豫东地区,糟鱼这种制作技艺便在此流传开来 。
烹制好的糟鱼,具有鱼体完整、肉质松软,骨烂如泥,肥而不腻等特点。成品鱼呈酱黄色,醇香爽口,色味俱佳糟鱼味美价廉,是一般老百姓喜爱的佳肴。但缺陷是鱼的鲜味没了,有糟的异味,吃完回口还略有苦腥味,所以,糟鱼在穷苦阶层有市场,很难登上“大雅之堂”。在过去,特别是州城内那些从事拉车挑担或做小买卖的穷苦人,他们碰上收入较好的时候,就买上二两酒,一包糟鱼(过去糟鱼用莲叶或麻子叶包),一手端着酒碗,一手拿着糟鱼,蹲在酒店门口,饮酒,吃鱼,谈天说地,高兴了还来上一段“梆子腔”,说什么“有酒有鱼有白面,给个知县也不换”。当他们负债赔钱的时候,也要赊二两酒,一包鱼,蹲在那里借酒浇愁。
数据统计
相关导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