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强恕堂酒,山东省桓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强恕堂酒微妙的揉和了芝麻香、浓香白酒的香型特点,口感绵柔、口味更悠远。强恕堂酒历史悠久,是传统工艺的代表。流传区域主要分布在桓台县境内,索镇一带。强恕堂的主要原料是高粱、小麦。铺料是稻壳。先用小麦制成麦曲,在白酒的酿造过程中,麦曲作为一种糖化和发酵剂被添加到粮醅中,经过发酵、蒸馏等工序而酿制成强恕堂酒。整个过程工艺复杂,多为手工操作。
2013年07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强恕堂酒”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历史渊源
强恕堂酒所在地桓台土肥水美,粮丰物实,有着悠久的酿酒传统。《桓台县志》载:新城县(今桓台县)有酒坊多家。在索镇众多的酿酒字号中,尤以强恕堂酒坊最为红火。凡来往路人无不“知味停车,闻香下马”,以品尝强恕堂美酒为乐。
强恕堂创始人是清末举人王国锡之父王开祯。王开祯是桓台索镇建国村人,自幼喜爱读书,从二十多岁开始充当巡抚的幕僚。富裕起来的王开祯,萌生了开设一家酿酒作坊的想法。“佳酿必好水,河水为第一好”,精通酒文化的王开祯将酒作坊定位于富含各种矿物质的乌河岸边,并以自己的书斋名“强恕堂”命名为“强恕堂酒坊”。他书写了“先做人,后酿酒,酒品如人品”的警示语刻于酒坊门前的柱石上,作为经营理念,以质量作保证,不短斤少两,不掺杂使假,使强恕堂在当时众多的酿酒作坊中脱颖而出,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好酒。
民国十一年(1922年),王国锡继承父业,将强恕堂酒店经营得红红火火。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王国锡之子王家格聘用懂经营、会管理的曹家营人朱子龙掌管强恕堂酒店,生意兴隆。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强恕堂有一段红色记忆。酒在那个特殊年代,不仅能饮用,更重要的是可替代消毒类药品。强恕堂被抗战军民接管,在救治伤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2008年10月,强恕堂前往台湾拜访王国锡的后人,取回“强恕堂秘方”。通过系统化的科学研究,把强恕堂秘方归纳为“黑五粮配方、小石窖发酵,秘香强恕堂”的技术要领,强恕堂得以真正传承。
暂无评论...